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打算

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打算

发布时间: 2018-01-16 12:15 字体:[]

2017年,省财政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主动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省财政运行及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2017年开展的主要工作

2017年,我们认真落实省人大预算决议要求,严格执行预算法各项规定,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全力保障打赢脱贫攻坚 “四场硬仗”。打好基础设施建设硬仗。按照“省级统筹、分级承贷、分年筹集”的方式筹资建设农村“组组通”公路,每公里补助资金40万元,为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推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寨行动计划,完成投资68.63亿元,超年度目标任务32个百分点。打好易地扶贫搬迁硬仗。“十三五”时期,全省计划对187.7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9.33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截至2017年底,共投入724.17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安排项目资金累计达331.16亿元。出台我省金融机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省级统筹资金支付资料审核规范,统一规范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资金支付审核标准。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管好用好贵州脱贫攻坚投资基金,启动实施了极贫乡镇、扶贫产业、高速公路、城乡供水巩固提升等4支子基金。加快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投放,重点推进蔬菜、茶叶、生态家禽、食用菌、中药材短平快优质产业大范围、大规模发展,加快项目申报落地。截至2017年底,扶贫产业子基金累计通过投资评审项目949个,计划投资744.88亿元,已完成投资270.18亿元,基金投资平稳有序开展,项目落地建设初见成效。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全省共下达普通高中、中职(技工)、普通高校教育精准扶贫专项资金17.13亿元,资助学生37.73 万人,确保“精准资助,应助尽助”,杜绝“先交费后返补”的情况发生。出台健康扶贫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施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三年提升计划。支持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疗和规范化数字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建设。下达中央和省级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3.16亿元,坚持重点帮助住房最危险、经济最贫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五保户)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4类重点对象解决最基本住房安全。整合省级相关资金7.7亿元下达到县,由各县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统筹用于四类重点对象的农村危房改造同步实施“三改”任务,努力实现全省农村困难群众“居有所安”。

(二)充分探索方法、创新方式,有序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抓源头,推进预算制度改革。按规定公开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的全省和省本级预决算。省级一级预算部门(涉密单位除外)依法依规公开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决算。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3项政府性基金转列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由19%提高到22%。实现省级各部门2017—2020年支出规划编制和批复全覆盖。抓重点,推进绩效管理全覆盖。全面推进省级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对115家省级预算部门的486个项目支出绩效目标进行集中审查,按程序批复107家省级预算部门461个预算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编制、审核全覆盖。抓成效,稳步推进税制改革。深入实施营改增试点改革,简并增值税税率,大力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小微企业、重点人群创业就业等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环境保护税开征准备工作。结构性减税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2017年减税461.5亿元,比上年扩大83.15亿元,降低了企业成本,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有力带动了就业和制造业升级。全面落实取消、停征4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将商标注册收费标准降低50%,降低水土保持补偿费、公民出入境证件费等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相关清理优惠政策为社会和企业年减负24.77亿元。

(三)着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为“大生态”战略行动保驾护航。扎实有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重点支持大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保障大数据融合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2017年省级预算安排各项用于大数据领域的资金达到14.61亿元,积极实施大数据产业融合示范项目、政府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数字经济试点示范项目和政府数据“聚通用”。支持企业改扩建和结构调整、“千企改造”,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全省科学技术支出完成88.29亿元,推动我省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推动财政与金融有机结合。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示范奖补政策,及时拨付省级奖补资金1925万元、国家级奖补资金8848万元,PPP模式已成为我省促进投融资增长的重要渠道。建立“4321”政银担风险分担机制,创新拓展担保与银行、保险合作模式,鼓励金融机构购买风险保险,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用足用好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障力度,出台政策性家禽、蔬菜保险政策,截至2017年底,全省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01亿元,为全省678.16万户次农户及各类农业生产组织提供风险保障1030.49亿元;已向19.36万户次农户支付赔款2.26亿元,户均赔款约1167元,有效分散了农户和农业生产组织风险。稳步推进“黔微贷”“贵园信贷通”“贵工贷”等7个融资政策实施。

(四)积极支持惠民生、补短板,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惠民为民。下达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221.25亿元,支持做好城乡低保、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工作。全省教育支出903.51亿元,积极支持学前教育发展、农村中小校舍维修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在66个县全面实施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进一步改善学前儿童营养健康水平。下达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7.38亿元,支持我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补助专项资金继续推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体育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精准实施地质灾害防灾项目。下达中央特大型地质灾害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7.4亿元,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积极争取中央支持,通过动用省级预备费、调整省级支出结构等方式对纳雍山体崩塌地质灾害救灾及灾后重建予以补助,使灾情得到控制、让灾民得到安置、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五)更加注重防风险、可持续,做好财政管理和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加强预算管理。以预算管理为龙头,建设完善预算一体化等35个系统,形成了从预算编审、调整到执行的完整闭环数据回路,让财政业务做到全过程留痕、责任可追溯。加强年度预算与中期财政规划的衔接,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进财政专项资金清理整合,建立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清单,实行动态化管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进一步完善我省债务管理制度,组建债务化解专班,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风险应急处理预案、分梯度降低各地综合债务率、PPP模式化解政府性债务、拉长债务期限降低债务成本、剥离应由企业承担债务、安排预算资金偿还存量债务、政府性债务管理“七严禁”、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问责暂行办法等“1+8”系列配套方案,多措并举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切实防范债务风险。2017年全省债务管理实现了“两个未发生”(未发生一起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违约事件;未发生以县为单位的债务风险,政府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和“三个有效”(限额内政府债务得到有效化解,综合债务率降至预警线以下;限额外新增债务得到有效管控,过度增长态势、高成本融资和期限错配情况明显改善;违法违规举借债务得到有效遏制)的目标。对少数地方违法违规融资担保行为进行了核查处理。强化财政内控及监督检查。推进财政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了由1个内部控制基本制度、7个专项风险管理办法和37个处室内部控制操作规程组成的“1+7+N”财政内部控制体系,切实提高财政部门的风险防控能力和内部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了基层财力保障、地方政府性债务、扶贫资金、预决算公开情况等专项检查,扎紧财经纪律的笼子,切实防范资金使用风险。

总的看,2017年,我们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努力增收节支,优化支出结构,加强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着力补齐短板、做强长板,加强风险防控,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持续增长的动力。财政在促进经济稳步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2018年的重点工作

2018年,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代表团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守好两条底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贯彻实施好预算法,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有力有序做好各项工作。我们将拥抱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实现新作为,全力为全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更加坚定的保重点,进一步打基础、调结构、促发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税收收入和可用财力“两个比重”,把涵养税源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建立健全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体系,着力“生财、聚财、用财、管财”,打造发展型、民生型、绩效型“三型财政”升级版。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坚决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重点保障脱贫攻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投入。坚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坚持打好“四场硬仗”。坚持促发展与惠民生相结合,筑牢兜好民生底线。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打通金融活水流向实体经济和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更加有力的促改革,进一步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保持改革工作力度和连续性,提高改革工作质量,推动实现新突破。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改革办法破解难题,增强改革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坚持以深化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为抓手,为构建现代财政管理制度注入动力;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积极开展改革创新;进一步建立完善PPP工作体制机制,制定促进民间投资等政策措施;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覆盖全部国有企业、分级管理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制度;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改革。

(三)更加精准的抓绩效,进一步将预算与绩效并抓并管。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力推进综合预算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力度。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和“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责任意识,着力提升预算绩效管理质量,加大部门预算项目评审、目标编制、执行监控、自评等各环节工作力度,全面落实部门主体责任。在省级全面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完善市、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

(四)更加有效的防风险,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控。构建管理规范、风险可控的政府举债融资机制,督促各地政府切实履行债务管理主体责任,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妥善化解政府债务,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按照“建立起借用还与责权利相统一的债务管理机制,做到一个融资计划、一套还款方案、一套决策流程、一套责任体系,实现投融资全流程跟踪监督、全链条闭环管理”的要求,完善全口径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全面、准确、及时掌握全省地方政府性债务借、用、还等管理情况,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牢牢守住不发生以县为单位区域性系统性债务风险的底线。

(五)更加实效的强管理,进一步管好用好财政资金。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年度预算执行中,严格执行省人大批准的预算,强化预算单位的主体责任。继续抓好财政存量资金清理盘活工作,将存量资金使用与年度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继续推进财政内控体系建设,规范财政工作运行,促进财政干部依法行政、廉洁自律和财政资金安全。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省人大的依法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凝心聚力,锐意进取,努力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努力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