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信息 > 乡村振兴
瓮安四举措强力推进脱贫攻坚
字号: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作战体系。聚焦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坚持脱贫攻坚“双组长制”和“指挥长”制,常态化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组长的“双组长”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建立“县为总指挥部、乡镇为一线指挥部、村为下沉驻点工作队、组为包保落实工作组”四级联动指挥体系,由四家班子主要领导和县委常委任13个战区指挥部指挥长,副县级领导任一线指挥长坐阵指挥,其他包保乡镇副县级领导任副指挥长;在原有小康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增派86支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由县直部门一把手任队长,实行“局长驻村、常务看家”的工作制度。成立了村组道路建设、安全饮水、住房保障、产业扶贫、社会保障、人居环境、资金保障7个脱贫攻坚专班。

二是全员下沉、强化队伍建设。配强县级队伍力量。将县扶贫开发局编制由13人扩编20人,领导职务由3个增加到4个,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担任县委办副主任。配强乡镇攻坚力量。在13个乡镇(街道)成立扶贫工作站,每乡镇(街道)定编8人,并通过公开招考、调配等方式全部配齐。激发基层组织内生动力。注重提升基层干部的扶贫热情和能力,提高村干部薪酬,村(社区)干部正职从2800元每月提升到3200元每月;副职从2600元每月提升到3000元每月。进一步提升村(社区)办公经费标准,一二三类村办公经费由原来的5、4、3万提升到现在的8、7、6万元。全员下沉、充实一线攻坚力量。精准选派410名驻村干部和86名村“第一书记”,组建86个驻村工作组到脱贫最前线蹲点帮扶,从县直部门中遴选增派87支村(社区)脱贫攻坚工作队2805名干部下沉驻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每月驻村工作不少于20天。

三是全员行动、确保精准识别。全覆盖拉网式排查。全体下沉干部以户为单位,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等核心指标,全面进行“一核、二看、三干、四算”大排查。按照应纳尽纳、应退则退、规范操作的原则,开展查缺补漏、数据清算和动态调整工作。全县先后按程序共补录漏人5661人,清退5200人,整户新增识别183户954人。大数据系统管理、农户信息户户清。开发瓮安县民情台账管理系统,对全县113866户农村人口基本信息进行采集,实行系统管理,每户设置一个专用二维码,动态监测每户家庭基本信息、“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项目覆盖、民生资金受益、干部帮扶情况等,做到农户信息户户清。

四是全员担责、压实攻坚责任。按照“以片保工作组,以组保工作队、以队保村、以村保乡、以乡保县”和“以较真促认真,以碰硬求过硬”的原则,层层落实责任,将责任分解到个人并实行网格化管理和实行“六包”制,形成“人人有责、人人担责、人人尽责”的态势。执行最严格的战场纪律。对外派来的干部不履职的,坚决按照程序上报并提出处理意见。对县级干部,县委常委会直接向州委提出处理意见。对负有管理责任的一线指挥长、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驻村工作队长等干部,辖区范围内发生三次督查出现问题的,同责处理。督查督导组发现问题隐瞒不报的,同责处理。

通过以上措施,全县基础设施显著改善,群众生活显著提高,干群关系显著融洽,基层治理水平显著提升。2014年以来,全县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830户57962人,46个贫困村出列,6个贫困乡镇全部“摘帽”,全县贫困发生率由2014的12.8%降至2017年的1.1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