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对贵州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开展后评估调查。今年3月,日本国际协力机构在贵州召开项目后评估工作总结会,日方中里太治总代表就项目后评估结果表示:该项目是一项综合性扶贫项目,也是全球少数综合性扶贫项目成功典型案例之一,项目实施以来,贵州省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通力协作,确保了该项目在相关性、有效性、影响性和可持续性方面切实履行了与日本政府的合作协议,评估结果优秀,成绩斐然。日本国际协力机构授予贵州省财政厅“感谢状”,以此感谢财政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日本政府贷款贵州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总投资89865万元人民币,其中利用日本政府贷款91.73亿日元(折合人民币67449万元),国内配套资金人民币22416万元。项目区域为少数民族人口集中、贫困人口比重大的贵州省铜仁市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12个国家重点扶持县,覆盖200个乡镇、3584个行政村、100.02万户农户, 受益人口达449万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教育、卫生、社区发展、小城镇供水、垃圾处理、项目管理及咨询服务等六类,210多个子项目。
贵州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于2006年6月签订贷款协议,2015年12月全面完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该项目区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切割深,水土流失严重,耕地面积少,而且零碎分散,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业生产条件恶劣,农民增收和增粮的难度大。通过实施项目,兴修水利防洪灌溉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发展沼气项目,节约了农户的能源成本,间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人畜饮水工程的实施,解决了农民饮水难的问题,农民既可以利用更多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也可以扩大饲养牲畜的数量,从而提高收入;实施水土保持工程既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也可以为农户带来收益。
促进区域环境改善。通过实施项目,项目区环境恶化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得到改善。水土保持工程、防洪排涝等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在中期和长期内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扶贫效果,而且对改善项目区脆弱而又趋向恶化的生态系统有极大的作用,使自然植被得到恢复,种植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提高土壤肥力,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综合利用能力强。
改善少数民族生活条件。项目区域涉及的12个项目县,其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受益少数民族人口282万人。教育项目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少数民族儿童的求学条件,进一步促进了项目区少数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卫生项目的实施基本解决了项目区少数民族看病难的问题,促进了少数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实施项目,既增加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院建设,配备了一定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又加强了项目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极大地改善了少数民族地区卫生医疗的“软”“硬”环境,卫生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提高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劳动者方面说,妇女劳动技能低下且生产地位不高,是一个导致贫困的主要因素。因此,注重妇女对项目的参与,既提高妇女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而且对反贫困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项目的实施,一方面注重解决女童入学难的问题,为她们提供助学补助,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注重对女教师的培训,提高女教师素质。卫生项目的实施,不仅注重加强对女卫生工作人员的培训,而且注重开展疾病预防,实施母婴保健,加强产前检查,产后访视,促进了项目区妇女卫生工作建设,提高了妇女保健水平。沼气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妇女带来了福利。沼气的建设与使用,使农村妇女做饭更加方便快捷,一顿饭平均至少节约了20分钟的时间,也减少了砍伐树木的数量,降低了燃烧木材对眼睛的伤害。
提升农户能力建设。一方面农户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接受了培训,并进行实践,学到了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增加了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为推进项目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项目区农户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改善,农户思想观念转变,商品意识增强。项目的投入,大大节约了劳动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其他经济建设上去,增加收入的机会增多;同时通过实施项目也使农民充分意识到,脱贫致富要靠自身的艰苦努力,要提高寻求和进入市场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贵州环境与社会发展项目能够实现预期目标、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一是抓住关键时期,进行充分论证。抓好项目开始实施阶段这个重要时期,从地方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调研当地的具体情况,以最符合实际的方式作出科学有效的论证,为后期项目的完成并产生积极效果提供了保证。二是作风建设、统筹协调是关键。项目实施中,项目区域的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参与人员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并以坚强的意志、勇于担当的精神和直面问题的作风,从政策上、管理与技术服务、配套资金等多方面支持项目的实施管理;同时以多方位投入、针对性强、目标明确的方式和方法,从生产开发、农村教育、卫生、社区发展等综合配套,协调发展,突破单一扶贫的局限性弱点,各方都能就完成项目目标解决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为项目的完工及投入使用发挥各自的最大效力。三是积极总结实施经验,探索管理新模式。几年来项目实施,项目县已从立项到审批、报账制度、项目施工监督管理、项目验收评价等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比较有效的扶贫项目规划设计和管理模式,即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综合治理、集中资金、规划到村、项目到户。四是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时间跨度长、物价上涨、汇率变动、干部群众思想不统一、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各级财政部门和项目办深入项目建设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在充分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方案,逐一解决各类问题,确保顺利完成各项项目目标。五是强化后续管理,持续发挥项目效益。项目建成移交后,明确后续管理部门,落实管护职责,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制定可行的后续管理措施和办法,充分调动部门、业主和群众的积极性,定期对建成的项目进行维护,保证项目持续发挥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