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六盘水市财政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持续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全力做好“培源、节支、保重、增效、风控”五篇文章,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监管,提升财政资金管理绩效,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财政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做好“培源”文章,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应。
一是继续强化“财随政走”的政治意识,全力支持“四新”“四化”重点领域项目建设,加大产业和重点企业培育力度,激励工业企业促生产、增效益、作贡献,不断夯实财源基础、做大财政“蛋糕”。二是持续巩固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加强政策宣传,优化申报流程,对不知晓、不明白政策的小微企业实行上门服务,真正把好事办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效激发企业发展后劲。三是发挥政府债券资金撬动作用,优化债券资金投向,对民生领域和重点项目给予优先保障和倾斜,鼓励、引导民间社会资本合理参与,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四是综合运用税收征管激励机制,抓好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分析监控,做到应纳全纳、颗粒入库,全力完成财政收入年度目标。2021年5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39.76亿元,增长4.76%。
二、做好“节支”文章,推进财政资源有效配置。
一是坚持过“紧日子”思想,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从严从紧管好财政支出,厉行节约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做到节用为民。二是深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用好“1+3+7”制度体系和“1+N+X”审议方式,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分配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继续压缩非重点、非刚性项目支出,切实把钱用在刀刃上。2021年压减项目预算2655万元,取消绩效评价为“差”的项目3个。三是督促加快专项资金进度管理,要求市级专项资金严格执行时效指标,原则上4月底前报市政府研究,6月底前拨付到位,6月底前未拨付下达的原则上不再安排。
三、做好“保重”文章,确保财政平稳持续发展。
一是统筹好财政资源,紧扣“六稳”“六保”,特别是保障好基层保工资、保运转等“三保”重点支出,定期对“三保”投入进行梳理,及时调度“三保”支出进度,研究困难问题,防止出现拖欠教师工资、农民工工资、特殊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等问题,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在保大事、化急事、解难事的关键作用。二是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补齐教育、医疗、卫生领域短板,强化涉农资金整合,加大乡村振兴投入力度,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三是用好用足中央建立特殊转移支付长效机制,压实各部门向上争资责任,争取更多资金用于民生支出和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强化资金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控,把宝贵的资金用到紧要处、关键点,做到流向明确、账实相符。坚决查处截留挪用、虚支冒领等行为,确保直达资金真正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2021年,已获得直达资金50.63亿元。
四、做好“提质”文章,持续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一是推进零基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改变“基数+增长”的预算编制方式,围绕财政资源配置、财力统筹等领域重点突破,理顺公用经费定员定额标准,力争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促进财政预算管理提质增效。二是积极探索推进“预算一体化”平台建设,对财政资金分配、拨付、使用、核算等进行全流程监管,打造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资金支付“无纸化”、资金运行“透明化”、财政管理“数字化”的新型财政管理模式。三是加快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电子化”和财政资金拨付“无纸化”改革,实现从“单位跑腿”到“数据跑路”转变,引领财政管理发生深刻变革。
五、做好“风控”文章,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度。
一是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加强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深入开展财政财务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财政资金使用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严格执行《六盘水市市级财政投资评审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建立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预算评审机制,将预算评审、绩效管理关口前移,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评审管理。三是坚决落实上级防范重大风险要求,盘活用好各级各类存量资产,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千方百计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确保“不爆雷”“不冒泡”。四是科学制定监督检查计划,紧扣财政工作重点、难点和热点,开展民生类资金预算执行和财政支出检查,让民生资金筹得来、管得好、不出事;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配合,加大对违纪违法问题多发、易发、敏感区域的检查力度,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